病毒顆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如何保護自己和周圍的人免受 SARS-CoV-2 感染。了解單一病毒顆粒的大小還可以讓研究人員和醫療保健提供者推斷個體透過不同途徑接觸的病毒數量。
例如,呼吸道飛沫的長度通常為 5-10 微米 (=5000-10000 nm);因此,可以推斷,攝入、吸入或以其他方式接觸SARS-CoV-2陽性呼吸道飛沫的個體可能會接觸到數百或數千個病毒顆粒,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呼吸道飛沫可以透過咳嗽、打噴嚏、接觸受污染的表面,甚至透過吸入或皮膚穿透等氣溶膠傳播進入人體。
SARS-CoV-2 顆粒的大小和含量特徵。透過電子顯微鏡對SARS-CoV-2陰性染色的文章進行分析,不同的研究人員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但發現病毒的直徑在50 nm至140 nm之間。除了測量病毒顆粒的球形尺寸外,還證實了圍繞 SARS-CoV-2 最外層表面的大小腫瘤的長度可以在 9 至 12 nm 之間變化。
迄今為止,研究表明,已識別和分離的病毒直徑範圍從20 nm到500 nm。除了像 SARS-CoV-2 這樣的球形病毒顆粒(其直徑可以提供其大小資訊)之外,桿狀或絲狀病毒的長度可以長達 1,000 nm。病毒,特別是那些源自動物的病毒,如 SARS-CoV-2,其大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已知最小的動物病毒是二十面體,屬於細小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直徑在 20 至 30 nm 之間。
已經有國內外實證研究發現, SARS-CoV-2 平均100 nm (UFP, PM0.1)的大小是非常輕易可以進入人體的, (1)氣體吸入:奈米物質吸入可能在肺部造成堆積,進而使肺組織產生的病變,包括細胞毒害、發炎反應、免疫系統的抑制、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等;(2)皮膚/毛細孔穿透:暴露於環境中含有石墨和碳材料的作業人員,已發現有皮膚疾病的發生,產生的疾病如碳纖維導致的皮膚炎、皮膚過度角質化和癌症。
* Ultrafine顆粒(UFP)是指小於0.1微米的空氣顆粒物(有時稱為PM0.1 等同於100 nm大小), 1微米μm = 1000奈米nm.
比較細菌和 SARS-CoV-2 的大小
與細菌細胞生物學的主要模型(包括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新月柄桿菌)等所有這些模型的細胞體積均在400 nm 至500 nm 之間大至 3 µm (3000 nm)。與之相比,SARS-CoV-2 病毒平均100 nm的顆粒要小得多。
雖然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大小比較對研究人員很有用,但將 SARS-CoV-2 的大小與日常遇到的其他物體進行比較也很有用。例如,塵蟎的大小通常為 125-200 µm微米 (=125000-200000 nm)。如果我們採用 100 nm 的 SARS-CoV-2 顆粒,塵蟎可以大上2000 倍。
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 (=500nm-5000nm)之間,皮膚角質層之角質間隙為50~200nm,皮膚小毛孔孔徑為20~50μm (=20000-500000nm),大毛孔孔徑為100~200μm (100000-200000nm),發炎痘痘的毛孔孔徑為400μm (400000nm)。所以不要懷疑, 奈米生化蟲100 nm 的大小雖然人類肉眼看不到, 但它已經無所不在飄浮於空氣中, 而且可以自由進出身體上的任何毛細孔。
台積電的晶圓廠已經蓋到7 nm的製程可以在小小7 nm的晶圓上編程, 這基因工程的單個奈米病毒100 nm上面就可以插入不知多少的基因片段編碼, 更何況打入身體的病毒量就有好幾億萬個病毒, 這無所不在的病毒生化蟲才是當今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
資料來源:
連N95口罩都擋不住的空氣污染物質?菸害造成的奈米級空汙!嚴重影響呼吸健康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676
你真的了解COVID-19嗎? 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帶你瞭解新冠病毒與防疫
https://www.kctech.com.tw/do-you-really-understand-covid-19/
奈米科技也有壞的一面? 許令宜 阮國棟 (國科會研究報告)
國衛院證實奈米微粒會傷身!加速人體發炎、退化、衰老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5324